Redis 自身操作特性的影响

首先,我们来学习下 Redis 提供的键值对命令操作对延迟性能的影响。我重点介绍两类关键操作:慢查询命令和过期 key 操作。
 

慢查询命令

慢查询命令,就是指在 Redis 中执行速度慢的命令,这会导致 Redis 延迟增加。Redis 提供的命令操作很多,并不是所有命令都慢,这和命令操作的复杂度有关。所以,我们必须要知道 Redis 的不同命令的复杂度。
比如说,Value 类型为 String 时,GET/SET 操作主要就是操作 Redis 的哈希表索引。这个操作复杂度基本是固定的,即 O(1)。但是,当 Value 类型为 Set 时,SORT、SUNION/SMEMBERS 操作复杂度分别为 O(N+M*log(M)) 和 O(N)。其中,N 为 Set 中的元素个数,M 为 SORT 操作返回的元素个数。这个复杂度就增加了很多
Redis 官方文档中对每个命令的复杂度都有介绍,当你需要了解某个命令的复杂度时,可以直接查询。
那该怎么应对这个问题呢?在这儿,我就要给你排查建议和解决方法了,这也是今天的第一个方法。
当你发现 Redis 性能变慢时,可以通过 Redis 日志,或者是 latency monitor 工具,查询变慢的请求,根据请求对应的具体命令以及官方文档,确认下是否采用了复杂度高的慢查询命令。
如果的确有大量的慢查询命令,有两种处理方式:
  1. 用其他高效命令代替。
    1. 比如说,如果你需要返回一个 SET 中的所有成员时,不要使用SMEMBERS 命令,而是要使用 SSCAN 多次迭代返回,避免一次返回大量数据,造成线程阻塞。
  1. 当你需要执行排序、交集、并集操作时,可以在客户端完成,而不要用 SORT、SUNION、SINTER 这些命令,以免拖慢 Redis 实例。
当然,如果业务逻辑就是要求使用慢查询命令,那你得考虑采用性能更好的 CPU,更快地完成查询命令,避免慢查询的影响。
还有一个比较容易忽略的慢查询命令,就是 KEYS。它用于返回和输入模式匹配的所有key,例如,以下命令返回所有包含“name”字符串的 keys。
redis> KEYS *name* 1) "lastname" 2) "firstname"
因为 KEYS 命令需要遍历存储的键值对,所以操作延时高。如果你不了解它的实现而使用了它,就会导致 Redis 性能变慢。所以,KEYS 命令一般不被建议用于生产环境中。

代替 KEYS 命令

在 Redis 中,还有哪些其他命令可以代替 KEYS 命令,实现同样的功能呢?这些命令的复杂度会导致 Redis 变慢吗?
如果想要获取整个实例的所有key,建议使用SCAN命令代替。客户端通过执行SCAN $cursor COUNT $count可以得到一批key以及下一个游标$cursor,然后把这个$cursor当作SCAN的参数,再次执行,以此往复,直到返回的$cursor为0时,就把整个实例中的所有key遍历出来了。
关于SCAN讨论最多的问题就是,Redis在做Rehash时,会不会漏key或返回重复的key。
在使用SCAN命令时,不会漏key,但可能会得到重复的key,这主要和Redis的Rehash机制有关。Redis的所有key存在一个全局的哈希表中,如果存入的key慢慢变多,在达到一定阈值后,为了避免哈希冲突导致查询效率降低,这个哈希表会进行扩容。与之对应的,key数量逐渐变少时,这个哈希表会缩容以节省空间。
1、为什么不会漏key?Redis在SCAN遍历全局哈希表时,采用*高位进位法*的方式遍历哈希桶(可网上查询图例,一看就明白),当哈希表扩容后,通过这种算法遍历,旧哈希表中的数据映射到新哈希表,依旧会保留原来的先后顺序,这样就可以保证遍历时不会遗漏也不会重复。
2、为什么SCAN会得到重复的key?这个情况主要发生在哈希表缩容。已经遍历过的哈希桶在缩容时,会映射到新哈希表没有遍历到的位置,所以继续遍历就会对同一个key返回多次。
SCAN是遍历整个实例的所有key,另外Redis针对Hash/Set/Sorted Set也提供了HSCAN/SSCAN/ZSCAN命令,用于遍历一个key中的所有元素,建议在获取一个bigkey的所有数据时使用,避免发生阻塞风险。
但是使用HSCAN/SSCAN/ZSCAN命令,返回的元素数量与执行SCAN逻辑可能不同。执行SCAN $cursor COUNT $count时一次最多返回count个数的key,数量不会超过count。
但Hash/Set/Sorted Set元素数量比较少时,底层会采用intset/ziplist方式存储,如果以这种方式存储,在执行HSCAN/SSCAN/ZSCAN命令时,会无视count参数,直接把所有元素一次性返回,也就是说,得到的元素数量是会大于count参数的。当底层转为哈希表或跳表存储时,才会真正使用发count参数,最多返回count个元素。

过期 key 操作

接下来,我们来看过期 key 的自动删除机制。它是 Redis 用来回收内存空间的常用机制,应用广泛,本身就会引起 Redis 操作阻塞,导致性能变慢,所以,你必须要知道该机制对性能的影响。
Redis 键值对的 key 可以设置过期时间。默认情况下,Redis 每 100 毫秒会删除一些过期key,具体的算法如下:
  1. 采样 ACTIVE_EXPIRE_CYCLE_LOOKUPS_PER_LOOP 个数的 key,并将其中过期的key 全部删除;
  1. 如果超过 25% 的 key 过期了,则重复删除的过程,直到过期 key 的比例降至 25% 以下。
ACTIVE_EXPIRE_CYCLE_LOOKUPS_PER_LOOP 是 Redis 的一个参数,默认是 20,那么,一秒内基本有 200 个过期 key 会被删除。这一策略对清除过期 key、释放内存空间很有帮助。如果每秒钟删除 200 个过期 key,并不会对 Redis 造成太大影响。
但是,如果触发了上面这个算法的第二条,Redis 就会一直删除以释放内存空间。注意,删除操作是阻塞的(Redis 4.0 后可以用异步线程机制来减少阻塞影响)。所以,一旦该条件触发,Redis 的线程就会一直执行删除,这样一来,就没办法正常服务其他的键值操作了,就会进一步引起其他键值操作的延迟增加,Redis 就会变慢。
那么,算法的第二条是怎么被触发的呢?其中一个重要来源,就是频繁使用带有相同时间参数的 EXPIREAT 命令设置过期 key,这就会导致,在同一秒内有大量的 key 同时过期。
现在,我就要给出第二条排查建议和解决方法了。你要检查业务代码在使用 EXPIREAT 命令设置 key 过期时间时,是否使用了相同的 UNIX 时间戳,有没有使用 EXPIRE 命令给批量的 key 设置相同的过期秒数。因为,这都会造成大量 key 在同一时间过期,导致性能变慢。
遇到这种情况时,千万不要嫌麻烦,你首先要根据实际业务的使用需求,决定 EXPIREAT和 EXPIRE 的过期时间参数。
其次,如果一批 key 的确是同时过期,你还可以在EXPIREAT 和 EXPIRE 的过期时间参数上,加上一个一定大小范围内的随机数,这样,既保证了 key 在一个邻近时间范围内被删除,又避免了同时过期造成的压力。